淮南市境位于淮河中游,安徽省中部偏北,地处东经116°21′21"-117°11′59"与北纬32°38′23"-33°01′14"之间,东与滁州市属凤阳、定远县毗邻,南与合肥市属长丰县接壤,西南与六安市属寿县、霍邱县相连,西及西北与阜阳市属颍上县,亳州市属利辛、蒙城县交界,东北与蚌埠市属怀远县相交,东与滁州市属凤阳、定远县搭界。最东端位于孔店乡东河村以东与定远县交汇之窑河河面,最西端位于凤台县尚塘乡侯海孜以西与利辛县接壤处,最南端位于孙庙乡庙塘村以南瓦埠湖水面,最北端位于茨淮新河主航道中心线凤台县与蒙城、利辛县交汇处。
全市总面积2585平方公里,其中市区面积1555平方公里,凤台县面积1030平方公里。建成区面积97.45平方公里。
市境在构造单元上属于中朝准地台淮河台坳淮南陷褶断带(即华北地台豫淮褶皱带)东部的淮南复向斜。东界为郯庐断裂,西临周口坳陷,北接蚌埠隆起,南邻合肥坳陷,南北为洞山断裂和刘府断裂夹持。区内构造以北西西向构造占主导地位,受后期强烈改造,但总体形态变化不大,复式向斜内次一级褶皱及断裂发育。地质演化历史可分为前震旦纪、震旦纪—三叠纪、侏罗纪—第四纪3个阶段,前震旦纪,淮南地壳处于活动阶段;震旦纪—三叠纪属于剧烈运动时期,先后经历了蚌埠、凤阳、皖南、加里东、华西力、印支等运动。其间地壳几度隆起沉降,形成了海陆交互相地层。特别是晚石炭纪和二叠纪时期海陆交互相的沉积环境,成为煤炭资源良好的生成条件,从而形成了境内大量的煤炭资源。侏罗纪—第四纪,经过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,逐渐塑造出了今天的地貌特征。
市境以淮河为界形成两种不同的地貌类型,淮河以南为丘陵,属于江淮丘陵的一部分;淮河以北为地势平坦的淮北平原,淮河南岸由东至西隆起不连续的低山丘陵,环山为一斜坡地带,宽约500米-1500米,坡度10°左右,海拔40米-75米;斜坡地带以下交错衔接洪冲积二级阶地,宽500米-2500米,海拔30米-40米,坡度2°左右;舜耕山以北二级阶地以下是淮河冲积一级阶地,宽2500米-3000米,海拔25米以下,坡度平缓;一级阶地以下是淮河高位漫滩,宽2000米-3000米,海拔17米-20米,漫滩以下是淮河滨河浅滩。舜耕山以南斜坡以下,东为高塘湖一、二级洪冲积阶地,西为瓦埠湖一、二级洪冲积阶地;中为丘陵岗地。淮河以北平原地区为河间浅洼平原,地势呈西北东南向倾斜,海拔20米-24米,对高差4米-5米。
【名字由来】
淮南是一座美丽的城市,因城区位于淮河以南故名淮南,同时,历史上淮南长期为淮南国、淮南道、淮南路管辖。1949年1月18日淮南矿区解放。3月,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在淮南三镇(田家庵、大通、九龙岗)的基础上设立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;4月,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改为淮南矿区。1950年9月,建县级淮南市。1952年6月,建立省辖淮南市。1984年淮南市和重庆、大连、青岛、无锡等城市一起被国务院批准为“较大城市”,享有地方立法权。1985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,是安徽省城市人口超过100万、建成区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“双百”城市之一。也是中国53座特大城市之一。